s
UFOCLUB 简报 第14期
Tags: | 来源:上海UFO俱乐部 | 发布时间:2013-02-25

上海市UFO探索研究中心俱乐部《UFOCLUB简报》编委会
主编:耿兆良 编委:耿兆良 王建成 黄红新 沈永甫

UFOCLUB简报第14期 总14期
愉快和谐 严谨探索 2010年10月8日出版 不定期简报

编者按 / 我的观点(吴嘉禄) / 美国制造情况 / 介绍一本图书:《黑洞、白洞与时空的本体》

编者按:

民众和UFO探索研究者、爱好者中,对于UFO的看法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认为地球人类是宇宙之王、是唯一的高等智慧生命,根本不可能存在外星高等智慧生命,是一种观点;认为地外可能存在生命、不排除存在高等智慧生命的可能的,但绝对不可能来到地球,连它们制造的飞碟来到地球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包括它们没有必要来到地球),我们看到的UFO只是UFO而已,又是一种认识;认为地外不仅存在高等智慧生命,而且可能制造出了大大超过人类科技水平的宇宙航天器—飞碟,来到了(过)地球,只可惜现在还没有办法证明,又是一种观点;认为外星高等生命早已来到了地球,它们的飞碟就在月球上、地球海洋里或地球深处等等,它们的生命体也一直在我们人类的周围,时常出现的“绑架”人类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今天,我们发表上海UFO探索研究中心理事长吴嘉禄先生的观点-----“我的观点”,供大家参考讨论,并欢迎广大资深UFO探索研究者和爱好者发表自己观点,加入讨论。

为了与飞碟制造爱好者交流心得,我们发布了由耿兆良、沈永甫先生整编的“德国制造飞碟的情况”、“俄国制造飞碟的情况”,今天,我们又发布他们的“美国制造飞碟的情况”,仅供大家交流、参考。他们整编的参考资料仅取之于网络,因此,内容是沧海一粟、更加不可能有详尽的数理依据。

上海市UFO探索研究中心主页

我的观点(吴嘉禄)

谈谈我自己对UFO和地外文明探索研究中的观点和态度:

1、UFO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视它是不明智的。

2、UFO不能等同于外星人来的运载工具--飞碟。

3、新闻报道的“UFO”事件不一定是真正的UFO事件;大多数报道的“UFO现象”是可以在充分的调查分析基础上解释的。

4.经研究分析后不是真正的“UFO事件”,这过程也是我们的UFO研究工作。

5.如果是真正的重大的UFO事件,要积累资料,实事求是,科学分析,不轻易下结论。我们仅仅起奠基石作用。

6、UFO研究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共同关注,需要支持和加大UFO研究力度。加强UFO研究学科建设。UFO研究是人类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7、UFO研究要注重科学性,反对伪科学。

8、外星人肯定存在。因为地球仅是宇宙中几十亿个星球中的一个,我们现在科技发达是相对于过去,但人身的奥秘、自然的奥秘、地球的奥秘我们还了解不够,更不用说对宇宙。

9、外星人来到地球,目前还没有确切的、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

10、UFO和地外文明探究是全人类的事,探索研究的历程是长期性的,我们是起收集资料、初步分析的铺路石作用。UFO和地外文明探索研究必将对科学、社会、人类的发发展起到无法比拟的作用。

11、UFO和地外文明探索探究是件艰苦奋斗长期的事业,道路上有很多艰难险阻,要把它当作事业来对待,才是一个真正的UFO和地外文明探索探究者。

12、UFO和地外文明探索探究需要的人才是:有一点科学文化基础的、有一点热情于UFO和地外文明探索探究工作的、有一点为公益性而牺牲部分个人利益的,有一点能为UFO和地外文明探索探究工作进行资助的人才。UFO和地外文明探索探究需要新鲜血液,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名利者。

上海市UFO探索研究中心主页

美国制造情况
耿兆良 沈永甫 整编

早在1911年,美国发明家沃特就在研发飞碟,20世纪40年代末期,第一代飞碟在美国现身。

1911年,美国发明家查恩斯·沃特在美国花费巨资制造尝试着研发出一种外形似雨伞的不明飞行物。这种雨伞形飞行物可谓现代飞碟的鼻祖,它看上去滑稽、古怪。

与传统飞机飞行原理相比,不是靠飞机的飞行速度来获得升力,而是靠机翼的振动。它通过快速的振荡下方的空气产生升力,进而推动机身升空。这个伞状飞行物能够快速的上下收缩振荡,在向下振荡时,甚至能在空中停顿一秒钟时间。在“雨伞机”制造过程中,工程师们意识到,它可能会提供更高的升力。在试验期间,工程师们逐渐发现,如果振动频率达到兆赫级别,振动幅度又能以毫米测算时,“雨伞机”才能产生足够其飞行的升力。当时,科学家尚未开发出掌握全部振动力量和超音波频率的技术,飞碟的研发也就慢慢淡出公众的视野。

但是飞碟的研发却一直在秘密地进行。“二战”后,由查恩斯·沃特创建的飞机制造公司与美国海军部合作,研制出“Skimmer”飞碟。当时人们对它并不看好,仅把它当做螺旋桨驱动飞机的一个变种。但查恩斯·沃特当时制造这种飞行器,完全可能是专门对动电发动机的空气动力学升力进行测试的试验。

第一代飞碟

20世纪40年代末期,美国现身第一代飞碟,它们的外形酷似电话扩音器。电磁脉冲材料制成的一个或多个大型振荡膜能以兆赫级的频率升空。这种装置流线型顶部设计为顶部和底部提供了不同的拉力。但有关这种奇异飞行器的一些事实至今仍是个谜。

与火箭一样,第一代飞碟必须向下方空气喷射物质,否则不能获得驱动其升空的升力。这还必须是环形旋转:它确实没有供飞碟通风的真空。因此,有必要使飞碟保持在环形旋转几微秒(一百万分之一秒)时间,在此期间,产生新的旋转。而在上升过程中,飞碟则必须以极高的频率,通过振荡膜不断地制造出振荡旋涡,如此一来,由于电磁脉冲装置过于沉重,飞行距离十分有限。

上世纪40年代末,美国海军造出了第一批飞碟,这些飞碟有点儿像电动扬声器,一个或几个巨大的振动片在脉冲电磁力的作用下使空气发生兆赫频率的振动,飞行器因此可以脱离地面,但此时的飞碟飞行能力很差。工程师普里马科说,飞碟在研制过程中遇到许多麻烦,在还没有抛弃传统火箭的制造模式前,如果飞碟不喷出环形涡流,就无法获得升力。普里马科解释说,一组环形涡流只需要托住飞碟两秒钟,在这两秒钟内飞碟会产生新的环形涡流,于是,环形涡流就像摞起来的烙饼一样,一层一层地叠加起来,形成一个环形涡流柱,将飞碟托起。当向侧面喷出环形涡流时,飞碟就可产生水平滑动。

波卢扬表示,环形涡流上的飞行试验是美苏当局最大的秘密。据普里马科说,第一批飞碟的推进器振动片经常经不起剧烈振动,使飞碟从环形涡流柱上滑脱,飞行事故频发。1974年7月,美国在飞碟飞行试验中曾发生重大事故,飞碟坠毁,大量残骸散落在农田里,许多农民因此捡到一些当时人们所不熟悉的物质,如“弹性箔”、“记忆金属”等。一时间,内华达州盛传有外星人造访,该地区后来被军方封锁,并命名为第51号军事区。1996年,好莱坞以此为背景,拍摄了大片《天煞》。

第二代飞碟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一代飞碟不再使用电磁场用以使驱动膜产生振动。这种飞行器的机体由压电陶瓷材料制成,取代了笨重的电磁铁。压电效应,即某些介质在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时,在介质表面出现异种电荷的现象,振动便自然而然产生了。采用压电陶瓷材料的第二代飞碟,已不再是碟子形状,而是变成了球形、椭圆形或其它三维形状。

若做较为清楚的解释,那么飞碟技术的原理其实很好理解,并不像想象之中的天马行空。我们知道,旋涡在产生飞行昆虫(如蜻蜓)的升力方面重要性同样举足轻重。

第三代飞碟

而在当时,美国已经成功研制出第三代飞碟,这是一种发着亮光的黑色飞行器。发光的装置就是旋转刺激装置(whirl activator):底部发光驱使飞碟飞行,侧面发光(所谓的照明装置)推动飞碟向两侧移动。

飞碟飞行时,离子化气体会发出炫目的光晕。据普里马科说,飞碟的亮光部位其实是涡流激活区,当光线(涡流)向下时,飞碟升起,当光线向侧面时,飞碟横向运动。这些发光的涡流激活区在飞行时,看上去就像飞碟的舷窗。

1997年曾有报道称,美国空军当时利用纳粹德国的技术制定了两个美国飞碟计划。“银虫计划”是寻求建造一个可以垂直起降的飞机;而“派.威斯科特计划”是准备建造一个可以发射空对空导弹的碟形飞行器。实际上,美国当时还有第三个秘密计划——建造一个直径为12米的飞碟,专门用于从55万米的宇宙空间对苏联进行核攻击。

核飞碟计划一直是五角大楼的高度军事机密。一直到1999年5月,美国国会要求对旧的机密文件进行解密时,才改变了此项计划的秘密等级。但五角大楼也没有真的将其公之于众,而是仅将其公开的范围限制在国防领域。怀特帕特逊基地的安全官员早就道出了其中的玄机,“核飞碟完全是一种进攻性的武器系统。”

“透镜再进运载装置”直径12米,可以在55万米的宇宙空间进行6个星期的轨道飞行。机组成员4人,武器舱中装载4个可以被发射、被分离,甚至可以在轨道上自行飞行的有翼核武器。这些有翼核武器被发射造成的加速度达8个地球重力(8g's),因此核飞碟机身的设计强度一定要达到这个要求。美国空军和原子委员会当时的确研究用核动力火箭把核飞碟送上55万米的空间轨道,并且已在内华达试验场试验成功。

4名机组人员位于核飞碟中的一个楔形太空舱内。太空舱将飞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面一部分是工作区,后面一部分是核弹药存储仓。4个多弹头核武器就储存在这里。太空舱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作为战斗控制中心,而在紧急情况下,机组人员可以启动太空舱独立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返回地面。太空舱在降落地面时的最后阶段将利用降落伞减速,就像正在建造的国际太空站中的X-38救生舱一样。

飞碟降落的地点并不一定是在发射地点,接下来是利用巨大的高压氦气球将这个在不装载机组人员、弹药、燃料和其他设备的情况下,把重达8吨、直径12米的飞碟运回发射地点。美国空军1997年曾透露,美国在冷战时期的确完成了利用气球将7吨载荷升到5万米高空的试验。美国空军发言人还承认进行过利用高空气球升起秘密特异飞机进行空气动力试验。据称,美国进行的高空气球搭载秘密飞机的试验也许正是目前仍未解开的不明飞行物UFO之谜的成因。

美国目前的解密文件并没有说明核飞碟最终是否建造成功。但来自各种渠道的消息都显示,美国在当时的确建造了核飞碟的原型机。一架核飞碟的原型机只进行了从空间重返大气层的热力试验。一位曾为美空军提供军用品的供货商回忆称,他于60年代末期亲眼在佛罗里达美空军基地看到核飞碟试验。但有关核飞碟建造的直接证据却来自澳大利亚。

1975年,澳大利亚人弗拉塞尔在其布里斯班家庭农场中发现了一些像蜂房一样的金属碎片。弗拉塞尔的农场附近就是当时英国和美国进行最秘密核试验的基地。

悉尼商人迪克.史密斯将弗拉塞尔碎片拿到新南威尔士大学检验。结果表明,碎片中含有一般飞机级材料中含有的物质。澳大利亚一本有关UFO的杂志揭穿了这些碎片来自外星的谣言。

实际上,弗拉塞尔碎片与美国设计的核飞碟材料的横截面非常相似。但目前已解密的文件只是核飞碟计划的一部分。也许等到所有有关核飞碟计划历史的机密档案全部解密才能揭开整个核飞碟计划的全部真相,向世人告知这个飞行史上令人惊骇的冒险故事。

其他

1、据美国生活科学网报道,来自美国佛罗里达:佛罗里达大学工程学教授苏布拉塔·罗伊设计出一种圆形、旋转飞行器,并正为其设计方案申请专利。他将这个飞行器命名为WEAV,这是无翼电磁空中交通工具(wingless electromagnetic air vehicle)的首字母缩写。   这个名字显示这个飞行器原型机有几大优势。它可以盘旋和垂直起降。因为没有运动机件,WEAV的安全性能应该相当可靠。虽然罗伊的这艘利用电池供能的样机只有6英寸长,但是他认为制造一个更大的飞碟是非常有可能的。


新型飞碟

  罗伊将他的经验应用到美国空军资助的等离子体研究上,该研究的目的是研发没有推进器和发动机等典型飞机部件的推进系统。下面是这种样机的工作原理:飞碟表面的电离涂层电离周围的空气。在飞碟外部产生等离子区。穿过这种等离子区的电流施加影响,不仅产生了必要的抬升力和动力,还让该飞行器在有风的情况下照样保持稳定状态。  WEAV看起来就像一个正在空中飞行的平底锅,它被设计的部分凹陷,整个表面呈连续的曲线形态。这种设计大大提高了飞碟的提升和控制能力。罗伊除了在地球上对这个飞碟模型进行了实验外,他还设想这种飞碟能在土星的卫星土卫六等其他行星的大气中飞行,这些地方较高的空气密度和较低的重力将有利于飞碟飞行。  但是从概念到成品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在地球大气中飞行所需的推力至少要比在外太空飞行高10倍,因为外太空的摩擦力和重力更低。飞行必须的等离子体也会阻碍用于远距离交流的信号发送。但是这些问题并不会让罗伊失去信心。他说:“当然风险很大,但是获得的回报将更加诱人。如果这项技术取得成功,我们将拥有一个集飞机、飞碟和直升机的优点于一身的飞行器。”

2、就在纳粹科学家安得里斯·埃普为苏联人工作前后,飞碟目击报告不断在美国境内泛滥,五角大楼不得不召开紧急会议,阻止美国公众对苏联拥有超级武器的担忧。美国情报机构也全力寻找埃普的下落,1957年,他们终于找到了他。亨利·史蒂文斯说道:“当时埃普与苏联人产生了矛盾,他与美国人取得了联系,对他们说:'我想告知我所知道的每件事。’他向美国情报机构写下了记忆中他为苏联人所做的一切——制造飞碟。”

在埃普的参与下,美国立即开始了热心的飞碟设计计划,到上世纪60年代早期,所有主要的飞机生产商都在秘密研制碟状飞行物,有关进展只向美国中情局负责和汇报。

纳粹留下的碟形飞行器的零星资料为美国提供了不少借鉴,二战结束后,美国人陆续制造出了多种碟形飞行器,比较著名的有V-173螺旋桨动力飞行器,其外形简直和纳粹德国的那架如出一辙;另外还有采用涡扇发动机作为动力的AVROCAR,据说前德国的某些专家参与了设计,但样机试飞表明其只能低空地效飞行,速度不高且稳定性差,军方对此种飞行器的热情随之骤减。

美国人做过多次尝试,但他们无法造出那种传说中的神奇飞行器,究竟这种奇异的"飞碟"哪儿去了?这一切仅仅是纳粹的构想幻象还是事实?

美国康维尔公司的飞机设计师惠得默回忆道:“当时我接获了设计一个在雷达面前隐形的碟状飞行物任务,我被告知,这一计划在官方并不存在。”惠得默在高度秘密的状态下从事这项研究,但不知为何,该计划被突然中止,中情局没收了他所有研究记录和设计图。巧的是,此时有关飞碟的目击报告又开始在美国各处出现,不过这次飞碟屡屡出现的地方不是西北各州,而是中西部和南部州靠近美国军事控制区的沙漠地带。

美国军方在战后研制的部分碟状飞行器

上海市UFO探索研究中心主页

介绍一本图书:《黑洞、白洞与时空的本体》
作者:吕锦华

1940年生于江苏苏州。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理论物理专门化。工作后在上海冶金系统多年从事工业自动化,高级工程师职称。2002年2月从宝钢退休后,致力于宇宙学、黑洞物理学的研究。2006年出版《大爆炸形成多时空》一书。2007年建立 “吕锦华的宇宙学研究”学术博客,继续其学术研究、交流。

内容初览:

第一部分 黑洞、白洞与时空的本体
正交的多度规宇宙时空理论
正交的多度规宇宙时空理论的实验验证
黑洞问题 白洞引力和反引力 真空问题 时空的本性
物理学中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拟对称性 质量与能量本质
对于“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看法

第二部分 对几种时空理论的评论

上海市UFO探索研究中心主页

欢迎提出建议 欢迎踊跃投稿 联系方法:手机—13621929479 邮箱:gzl990@163.com:354131318@qq.com
《UFOCLUB简报》编委会会址:上海市淮海东路99号恒积大厦11楼F座(邮编:200021)

天文资讯
UFO视频

UFO咨询热线:13681600908 邮箱:354131318@qq.com QQ群:43900258 企业支持:云蝶文化 嘉极信息
沪ICP备09050001号-21